放生啥时候放生好 糖尿病是目前人类面临的对健康有严重损害的长期慢性疾病之一,据数据统计,2014年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已达8.3%,国际糖尿病联盟在2017年的调查结果显示,预计至2045年时,糖尿病患者的人数将达到6.93亿。 作为一种全球代谢性疾病,糖尿病后引发的一系列并发症更使得该疾病的危害性显著上升。有报道称10年以上病程的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可达25%~35%,且无法逆转,缠绵的病情发展可累及人体多器官,包括心、脑、肾、眼等,极大的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还要负担不少的医疗护理费用,漫长的抗病之路对患者乃至其家庭造成严重的身心打击。 为了加强对糖尿病的防治,针对该疾病的新药研发一直是热点。糖尿病疫苗就是治疗手段转折的关键,随着其研发成熟度的提高,大众对它的期待和关注度也随之上升。 一、什么是糖尿病疫苗? 我们都知道糖尿病有两种分型,1型糖尿病是由于机体自身免疫系统应答紊乱,损伤了胰岛β细胞使其功能缺失,造成胰岛素绝对缺乏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而2型糖尿病则是胰岛素抵抗并伴有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所致胰岛素的相对不足的情况。 因为1型糖尿病类似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机相对明确清晰,且患者基本在发病前期体内就存在针对胰岛β细胞的自身免疫反应。 相关研究表明,有1型糖尿病风险的人可以在发病前5年或更长时间通过血清胰岛特异性自身抗体的存在被识别出来,这就为干预自身免疫过程提供了机会,为预测该疾病的发生与及时介入预防提供了可行性,相应的利用疫苗作用机制去干预1型糖尿病防治也是可以实现的。 在具有糖尿病发病潜质的个体中,可应用免疫学手段介入治疗,阻止免疫细胞对β细胞的破坏过程,通过调节免疫反应延缓病发,从而达到减轻1型糖尿病的作用,也很有可能直接从根本上防止高风险人群发展为糖尿病。 所以,为了改善糖尿病的疗效,在针对该疾病更有效的防治方向的探索上,糖尿病疫苗的治疗概念被顺应提出。近年来开展了大量针对1型糖尿病免疫治疗方法的相关研究,试图去恢复建立CD4+效应性T细胞与调节性T细胞之间的平衡,阻断机体内的胰岛自身免疫反应,且其中大部分获得了积极的结果。 我国研发的一项基于DNA层面的糖尿病疫苗课题,已经获得了国际专利授权,是由奚永志教授主导的团队努力的成果,这也是我国自主研发及生产的糖尿病疫苗。 该糖尿病疫苗是由B7-1-PE40KDEL外毒素融合基因制成的DNA疫苗,在研究中不仅可以纠正实验体体内细胞以及体液的免疫应答反应,还能修复已经受损的胰岛β细胞,从而恢复胰岛素的分泌。 如果基于人体的糖尿病疫苗研制成功,那么就能够极大程度的提高这一疾病的疗效及预后。现有的疫苗研发方向包括自身抗原类、针对自身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类、细胞因子类等,根据不同的治疗切入点,不同作用靶点的糖尿病疫苗仍旧在开发中,大多都处于动物实验验证,部分或已进入到临床试验阶段。 二、糖尿病疫苗上市了? 目前,研发的大多数糖尿病疫苗都已经在动物模型上进行了实验并有了不错的反馈,部分的疫苗也已经正式进入了人体临床试验,并已经收集到了积极结果。 但这些最新的进展仍旧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以求获得更加全面的临床药效、药代动力学、药物安全性等方面的数据,为进一步推动该类药物正式进入临床应用打好扎实的基础。现阶段因为以上的相关数据尚不完全,还未予正式上市。 所以,现在距离糖尿病疫苗上市的日期,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我们相信,在发达的科学技术的协同帮助下,临床上能够正式将糖尿病疫苗投入使用的未来指日可待! 三、打一针糖尿病疫苗就好,可以不用吃药? 虽然利用糖尿病疫苗来介入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在大量实验中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但是在这里要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患者仅仅依靠注射糖尿病疫苗之后就可以彻底摆脱吃药的情况,就目前的研究情况来讲是不可能的。 现阶段大多数的糖尿病疫苗属于治疗性疫苗,无法起到绝对的预防作用。 因为糖尿病不完全归属于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它的发病病因及机制构成是很复杂的,不仅仅与自身免疫力有关,还需要考虑到其他的因素,包括遗传、感染、饮食习惯等等。所以只注射疫苗并不能完全稳定血糖水平。 而且目前较为成熟的糖尿病疫苗研究方向大多落在了1型糖尿病的范围上,适用人群并不是全覆盖的。 同时,糖尿病疫苗作为具有预防性质的一种治疗干预措施,作用本质是控制胰岛素的分泌,单纯注射疫苗之后容易受到外界或机体不确定因素的干扰,不能保证是否会百分百的发挥防治效用。 所以,如果想要血糖数值稳定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单靠糖尿病疫苗的介入是没有办法的,后期还是需要药物参与辅助治疗。 现在已经明确以下几类人群在接种糖尿病疫苗之后,还需要继续使用药物来控制血糖。 1.部分合并基础病的患者还是要在一段时间内继续注射胰岛素来帮助身体适应药物习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2.当糖尿病患者处于1型与2型的过渡阶段,接种疫苗可能无法起效,则后期就需要配合胰岛素的注射来控制病情。 3.相对而言多数疫苗的使用对2型糖尿病患者并不具有普适性,但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的药物,与常规药物搭配进行治疗。此时,排除肝肾功能异常状态,若2型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产生抵抗作用时,就可以考虑使用糖尿病疫苗介入治疗。4.病程长、高龄的糖尿病患者,根据机体的相应情况不排除在疫苗接种后还需要继续服用相关药物以控制血糖稳定。 在这里建议大家一旦确诊糖尿病,最好谨遵医嘱,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合理服用药物。当然,辅以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科学控糖的必要保障。 四、如何科学控糖? 糖尿病疫苗的本质就是保证自身胰岛素的分泌,除此之外其疗效仍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除了配合制定的治疗方案按时服药,我们还要保持好的生活习惯来保证血糖的稳定,控制病情进展。 1.平衡饮食 除了医药治疗,糖尿病患者日常饮食的摄入也是控糖的关键。但现在追求的饮食平衡,并不是以往的“少吃”或“不吃”,而是“会吃”。 《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2版》中就建议糖尿病患者将每日的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范围控制在45%~60%为宜;主食以粗粮杂粮为佳,将日常食用的部分精制谷物,用全谷物的碳水化合物去替换,这样的饮食结构更有利于人体血糖、甘油三酯和体重的控制;同时指南也提出了不推荐1型糖尿病的患者去选择极低碳水化合物饮食。 而在食物的选择上,一般认为血糖生成指数低的食物作为日常饮食是符合控糖标准的。低指数的食物食用后可引起的餐后血糖反应较小,进而使胰岛素水平也相对较低,因此避免了血糖的剧烈波动,可以有效的平衡血糖范围。如谷物粗粮、豆类、乳类、苹果、芹菜等都归于血糖生成指数低的食物种类。 2.保障睡眠 睡眠质量差会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变化波动大,若糖尿病患者作息不规律则会导致血糖陷入紊乱。 同时睡眠不好会引起心烦气躁、焦虑等情绪,进而影响体内的肾上腺素、糖皮质素等升糖激素分泌,同样也会造成血糖的波动。所以糖尿病患者的失眠状况不应被忽视,保证良好的睡眠作息与状态是有效控糖的必要因素之一。 3.监测血糖 血糖波动相较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更容易被糖尿病患者忽视。血糖的波动可以通过激活内皮功能紊乱、氧化应激、凝血等影响糖尿病后并发症的进展,而血糖波动范围较大的话,因此引起的糖脂毒性可导致内皮功能进一步恶化。 有数据调查发现糖尿病患者对血糖波动的监测普遍存在不重视的情况,仅以不定期的一次血糖值作为对自己控糖要求的参考,盲目改变饮食摄入安排,调整药量及服用次数,往往导致不良后果。 因此,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需要引起患者重视的环节就是血糖监测,只有完整规范的数据才能提供相对客观、准确的信息,才能使医生对病情判断有所依据,并制定出科学的治疗决策。 综上,对于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既要坚持专业指导的治疗方案,并且要配合规律的日常生活习惯,才能保证科学控糖,延缓并发症的进展。 现阶段研发的大多数疫苗既具有一定的预防性质,同时又以辅助治疗为主,有糖尿病高风险的人群可以提前注射疫苗进行预防,而已患有糖尿病的人群也可以使用疫苗用作配合治疗。已有研究证实,疫苗配合使用可发挥协同作用,使疗效放大化。 当然最佳的疫苗配伍方案还在探索中,而且基于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的积极反馈,将会对未来疫苗的设计和方法提供新的思路。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是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我们期待着疫苗能够早日成功研发,能让糖尿病患病高危人群以及已患糖尿病的人群尽早的接受新阶段的治疗方式,将病情提前规避,或弱化至可控范围之内,甚至完全治愈。 参考文献: [1]黄壮壮,刘峰,丁腾,等.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及其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西北药学杂志,2019,34(06):848-851.[2]卢世平,金亮,吴洁.1型糖尿病疫苗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4,45(06):625-631.[3]马艳君,吴洁.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疫苗研究进展[J].生命的化学,2014,34(06):749-756. ![]() |